春節(jié)前夕,生活區(qū)為將要返家過春節(jié)的外地員工,書寫了近百副春聯相送,以表示良好的祝愿,增添春節(jié)的年味。
春聯,俗稱“門對”、“春貼”,是對聯的一種,因在春節(jié)時張貼也稱春聯。春聯起源于桃枝,《莊子》(逸文)載:“插桃枝于戶,而鬼畏之。”可見早在一千多年前,民間就有把桃枝插在門上,以避鬼魅的風俗。桃枝后演變?yōu)樘曳刺夷景迳蠈懶╊愃瓶癫輹w的字跡,即所謂“畫符”,“符”就是中國道教用來驅除妖魔的器具。將桃符變成木板上寫字,成為對聯的,則是五代時期(公元907-960年),據《宋史·蜀世家》載:蜀主孟昶于公元964年,親自寫了一副“新年納余慶,嘉節(jié)號長春”的春聯掛在皇宮里,相傳是我國最早的春聯。到了宋代,春聯在民間尚不普遍,老百姓還是相信桃符,王安石(1021-1086年)有一首《元日》詩: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,千門萬戶瞳瞳日,總將新桃換舊符。”春聯真正普及于民間是在明朝,與開國皇帝朱元璋大力提倡有關,有一年春節(jié),朱元璋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春聯,以示慶賀,這樣春聯就被普及開來了。
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奇葩,它是集民俗文化、吉祥寓意、文學創(chuàng)作、書法藝術為一體的藝術形象,以雅俗共賞的特性,深受世代人民群眾的喜愛。它承載人們辭舊迎新、納福迎祥的美好愿望。今年春聯,還有謳歌黨和政府的惠民好政策,反映反腐倡廉深得民心等等內容。
春聯除文字要精練外,過去還很講究平仄和對仗,但現在已經不太講究了。今年羊年有一副“馬追中國夢, 羊步小康程”的春聯,僅十個字把實現中國夢、共同奔小康的意境體現出來了。